當人們面對考試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總會把“獲得好的分數(shù)”作為目標,很自然地就是去想“如何獲得好的分數(shù)”。在這個時候,所謂的“考試技巧” 的概念就被提出來了,考生們自然搭建了這樣的邏輯鏈:因為我學會了某種考試技巧,所以我在考試中獲得了好的分數(shù)。 在這個前提下,披著“考試技巧”外衣的各種“”就應運而生,其中也包括了這條——“在托福閱讀考試中,不需要看文章,只要找到題目對應的答案就可以做對題目?!边@個邏輯看起來是自洽的,而且學生在聽老師講的時候非常容易接受,因為這迎合了大多數(shù)人希望不勞而獲的本能性想法。 面對一個讓自己很頭疼的考試,突然有人告訴你不需要讀文章,只需要找對某個局部對應點就可以得分,很難說這不是一件讓人喜出望外的事情。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個“不需要背單詞就可以把考試搞定”的方法,你會更愿意接受的,不是么? 為了讓這個說法顯得更加合理和有權威性,這些老師們還會使用如下的說法來強化自己的理論: 1. 某種考試,文章讀懂了,題目反而做不對; 2. 考試的閱讀和平常的閱讀不一樣,只要得分就可以,不需要讀懂; 3. 很多人在考試的時候是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做完題目的,所以要用這種方法來提高做題的效率。 4. 我教過多少學生,他們用這種方法確實得了好成績。 看到這里,你有沒有一種自己已經(jīng)被說服了的感覺呢?如果有的話,你就不會奇怪為什么這種說存在,并且還一直被人相信了。 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就不去關心別的考試是怎樣的了,就說說托??荚嚨拈喿x理解部分,拿這個為例子,來剖析一下這種方法的問題。 我們姑且先假設這種方法是對的,那么,考生在做題以前是沒有讀過全文的,直接看每一個題目,按照題目中提示回到原文來定位答案,并且根據(jù)所讀的內容來選擇出答案。在不考慮閱讀能力差異的情況下,這種方法有效的前提條件是: (1)所有題目答案都與文章整體結構和段落關系無關; (2)題目中有對答案所在位置的明確指示。 現(xiàn)在,我們可以查閱《新托福指南》一書(不論第幾版),都可以找到在題型分類中有一種叫做“Prose Summary”,還有一種叫做“Filling the Table”的題目類型,其題目測試要求描述中都有關于文章結構的內容,所以(1)不成立。此外,還有一種叫做“Rhetoric Purpose”的題目類型中,也包含了對于段落關系的考核,再次證明(1)不成立。 此外,除了“Prose Summary”和“Filling the Table ”,至少還有“Rhetoric Purpose”、“Negative Factual Information”和“Inference”三類題目,不會明確表明答案的位置,所以(2)不成立。既然(1)和(2)都不成立,那么自然這種方法就肯定是不正確的了,因為它和命題者的基本要求相違背。 為什么會有人用這種方“感覺”有效呢 很簡單,托福閱讀考試中的確有一些題目類型的測試內容是“局部”性的,比如 “Factual Information”類型的題目,它的目的是為了檢測考生是否對某些重要信息和關系完成了認知和理解,所以,ETS明確指出,它的答案只會和文章中的一部分內容有關。所以,這種類型題目的存在原本就和文章整體結構以及段落關系無關,所以,需要做的只是對應到正確的點,然后讀懂,選出答案就行了。 那么,如果直接看題找答案,是否能做對的關鍵就取決于“是否能找對答案所在的位置”了。當考生缺乏對文章的整體認識時,考生的定位和選擇是隨機的,也就是說,找得到或者找不到,以及花多少時間找到,靠的是運氣。舉例來說,給你一張北京市的地圖,在你對北京市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讓你去找海淀區(qū)的娘娘府在哪兒,你是否能找到,以及花多少時間能找到,就是靠運氣決定的。 所以,總有一些運氣不錯的人,會“感覺”這種方法是有效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人這次覺得好用,下次覺得不好用的現(xiàn)象。推崇這種方法的人往往會認為,考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是無法讀完文章并且正確完成題目的,所以,這些考生需要用這種“技巧”來幫助自己獲得高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在上萬學生中做過實驗,我給學生5分鐘時間,讓學生閱讀一篇真題的文章,要求不能查字典,并且不能跳過任何一句話。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shù)學生完成率可以超過80%,也就是說,如果時間放寬到8分鐘,所有人都可以讀完。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假設文章理解沒有問題,做完所有題目只需要多10分鐘。而托??荚囈黄恼碌臅r間要求是20分鐘,誰說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讀不完?毫不客氣地說,這些人主觀上構建了一個“學生讀不完”的假設,來提供給學生一個虛假的解決方案。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還是會出現(xiàn)做不對題的情況,原因是什么呢?很簡單,學生雖然讀完了文字,但是對文字的理解并不好,這里涉及到了單詞、句法、文章結構認知、關系理解、記憶效率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才是老師應該教給學生的內容,而不是“直接看題找答案來提高效率”這種正確率隨機的方法。 說到這里,我想大家應該很清楚如下幾點了: 1. 按照ETS的描述,看題目找答案的方式會有解決不了的題目(而且還包括了多選題); 2. 看題目找答案的時間消耗和正確率是隨機的;
3. 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題目并非難事,關鍵是教會學生如何提高理解的準度和效率; 到這里,那種方法的支持者們又會說了:我在看題目找答案的過程中,可以順便了解文章,這樣就可以解決文章結構理解不好的問題了。好,我們姑且認為這種說法是對的,并且也確實做到了,那么這和先讀完文章再做題有什么區(qū)別呢? 這和中藥里面加西藥成分卻號稱中藥有效不是一個邏輯嗎?而事實是,大多數(shù)人在這樣的離散化信息獲取過程中,是很難把握文章的邏輯框架和結構的,因為思維被反復阻斷,即便是用自己的母語寫成的文章也會在認知上有困難,更何況是用英文寫成的文章?所以,結果就是,考生在大腦中留下了一堆信息碎片,無法組織到一起。有同學會問,為什么老師在講的時候頭頭是道呢?因為他備課的時候已經(jīng)讀過全文了嘛。 “考試閱讀”和“普通閱讀”的關系 實際上,考試閱讀和普通閱讀的區(qū)別在于,考試閱讀要你做題,而平常的普通閱讀不需要。但是,考試的閱讀考的內容是什么呢?還是拿托福閱讀為例,ETS在文檔中講得很清楚:詞匯和語法、文章的主要觀點和重要信息、觀點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觀點之間的關系、所有觀點的組織結構。那么,我們仔細想想,這些東西是不是平時閱讀的時候也需要獲得的東西呢?顯然是的。所以,從閱讀本身的要求來說,考試閱讀和普通閱讀并沒任何區(qū)別。既然如此,要做對題目的前提就必須是:讀懂文章。反之,如果是題目做錯了,也必然是文章的某個局部內容、關系,或者全局的關系理解出現(xiàn)了問題,抑或是邏輯推理出現(xiàn)了問題,而考生需要訓練的,是如何修正問題并且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