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網合作機構 > 長沙保健培訓機構 > 長沙針灸培訓機構 >

長沙醫(yī)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培訓

歡迎您!
朋友圈

400-850-8622

全國統(tǒng)一學習專線 9:00-21:00

位置:長沙保健培訓資訊 > 長沙針灸培訓資訊 > 臺州找一家培訓中醫(yī)針灸基礎知識的針灸培訓班有嗎?

臺州找一家培訓中醫(yī)針灸基礎知識的針灸培訓班有嗎?

日期:2020-10-20 14:51:56     瀏覽:211    來源:長沙醫(yī)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培訓
核心提示:臺州找一家培訓中醫(yī)針灸基礎知識的針灸培訓班有嗎? 想了解更多請聯(lián)系夏老師電話微信 v x 同步:一.五.二.四.零.七.一.七.三.二.六

臺州找一家培訓中醫(yī)針灸基礎知識的針灸培訓班有嗎?

想了解更多請聯(lián)系夏老師電話微信 v x 同步:一.五.二.四.零.七.一.七.三.二.六

針灸什么情況下會斷針

1、肌肉僵硬針灸會斷針


某某醫(yī)院余院長接受采訪時坦言,針灸鋼針斷在體內確有其事,但這種情況在針灸治療過程中屬于比較普通的醫(yī)療意外,針灸鋼針斷在體內并不少見,大多數(shù)是因為患者不夠放松,肌肉僵硬所致,而且鋼針在肌肉內還會隨時移位。


2、針灸斷針的原因


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剝蝕損壞;針刺時,針身全部刺入;行針時,強力捻轉提插,肌肉強烈收縮或患者改變體位;滯針和彎針現(xiàn)象未及時正確處理。


3、針灸斷針的的處理方法


囑患者不要緊張,不要亂動,以防斷端向肌肉深層陷入。如斷端還在體外,可用于指或鑷子取出;如斷端與皮膚相平,可擠壓針孔兩旁,使斷端露暴體外,用鑷子取出;如針身完全陷入肌肉,應以X線下定位,用外科手術取出。針灸什么情況下會斷針


4、如何預防針灸斷針


認真檢查針具,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應剝剔出不用。選針時,針身的長度要比準備刺入的深度長5分。針刺時,不要將針身全部刺入,應留一部分在體外。進針時,如發(fā)生彎針,應立即出針,不可強行刺入。對于滯針和彎針,應及時正確處理,不可強行拔出。

針灸注意事項

1、針灸治療室要求寬敞明亮光線良好,溫度適宜。


2、所用針灸針具必須是經過嚴格消毒,或者是一次性針灸針具


3、過度勞累、饑餓、空腹、懼針、精神緊張的患者,不易立即針刺。


4、身體極度虛弱,大汗、大出血,病情危重(急救除外)的患者不宜針灸。


5、體質虛弱的患兒及老人,刺激不易過強,并盡量采取臥位。


6、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處,不宜針刺。針灸什么情況下會斷針


7、應避免針刺到血管以防出血,應對有出血傾向或因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8、人體某些部位如眼部、項部、胸背部、脅肋部的穴位,應掌握好方向、角度及深度。


9、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此外因小兒不能合作,針刺時宜采用速刺法,不宜留針。


10、進針、行針時應多與患者交流,細心觀察患者的表情變化。掌握不同患者的耐受程度,針灸過程中應加強巡視,以防意外情況的發(fā)生并及時處理。


11、女性生理期若非為了調經,一般不宜針灸,孕婦禁止針灸。


12、毫針的針柄,如經過溫針火燒之后,表明氧化不導電不宜使用。輸出導線不應挾持在針身部位,而是針柄部位,以防產生電離,損傷針身,造成斷針事故。


13、調節(jié)電流時,應逐漸從小到大,不可突然增強,以防止引起肌肉強烈收縮,造成彎針、折針或暈針等,年老體弱及小兒患者尤應注意。


14、電針器大輸出電壓在40V以上者,大輸出電流應限制在1mA以內,防止發(fā)生觸電事故。


15、心臟病患者,應避免電流回路通過心臟,在接近骨髓,脊髓部位使用電針時,電流輸出量宜小。切勿通電太強,以免發(fā)生意外。針灸什么情況下會斷針



針灸的好處

1、疏通經絡


疏通經絡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fā)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基本直接的治療的作用。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xiàn)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癥狀。針灸科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2、扶正祛邪


針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于能發(fā)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3、腎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


屬陰陽亢證,按著"陰病治陽,陽病治陰"的原則,治宜育陰潛陽,取足少陰腎經腧穴太溪,針刺補法;取足厥陰肝經腧穴行間,針刺瀉法。


4、脾陽不足引起的慢性泄瀉


屬陽虛陰盛,治宜溫陽散寒,取足太陰脾經腧穴陰陵泉等穴,針刺補法,并灸。由于陰陽之間可以相互化生,相互影響,醫(yī)學上治陰應顧及陽,治陽應顧及陰,在調和陰陽時,常采用"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方法,臨床上常見的是運用募穴、背俞穴來調養(yǎng)臟腑的陽氣和陰氣。


如果本頁不是您要找的課程,您也可以百度查找一下: